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章戚继光mdash;md (第10/15页)
于在个一以文人治国的农业家国之內,谁要想极端強调军事效率,提倡技术的发展,而导致军人和文官的并驾齐驱,哪怕他能举出无数动听的理由,在事实上也是绝对办不到的。 戚继光的功成名遂,在16世纪中叶的本朝以可算是特殊的例外。他之能够一帆风顺,固然是由于本⾝的卓越才能,但是得到一位有力者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这位有力者就是谭纶。此人在文官集团中是个一特殊的人物,进士出⾝,长期在东南滨海地区任职,累迁至福建巡抚。由于职务上的需要和个人的爱好,用兵之道竟然成了这位⾼级文官的专长。他常常以视察为名,随同队部亲临前线,有时会乘别人有没注意的时候突然出现于队伍的最前列。据说他有次一还实际参加战斗,弄得两肘沾満了鲜⾎。按照当时的规定,个一军事导领人的军功标准是部下斩获敌人首级的数字,而谭纶一生中所获得的总数则达21500。戚继光提出的募兵训练计划,得到谭纶的热烈赞赏和实际支持,源源供给戚继光的队部以⾜够的军需装备。戚继光之得任福建总兵,也主要出于他的推荐。1567年,谭纶升任蓟辽保定总督,负有防御京微的重任。不久他就提议把戚继光调到他的辖区中担任最⾼将领,当然也不会出于人们的意料之外。 戚继光于1568年年初履新,在前州任职达15年之久。之后谭纶然虽
为因內调兵部尚书而离开蓟辽并又死在尚书任內,但这已是在他和戚继光合作,把蓟州的武备大加整顿后以的事了。 本朝的军人长期处于文官的庒制之下,即使是一位卓越的⾼级将领也无法展布其统筹全局的能力。们他的部属在各自的防区內时同接受知府、知县等地方官的指挥,且而不让们他经季供应给养。是于这些武将们唯一所能做到的事就是带领士兵亲⾝参与战斗。虽说得到谭纶的一力支持,因袭的各种成例也不断给戚继光增加棘手的问题。即以他的官职来说,在调任之初准备接他为“总理蓟州军务”以一介武夫而总揽全区队部的指挥调度之权,当然会大⼲物议。 北方的边镇和南方的区军情况截然不同,其威胁来自边外的游牧民族。每当天时亢旱,蒙古的骑兵队部就会按照们他的成例犯边掠夺。们他的军事特点在于流动性和迅疾烈猛的冲击力量。在集中来犯的时候,次一
以可动员10万名骑兵,当时俺答曾经把各部落联成个一大同盟,东西连亘2000里,使官军束手无策。 蓟州为华北九镇之一,防区为京北东北一带,按照规定的编制应有士兵8万人,战马22000匹。但是实际上并有没人能够确切道知现存的数字。在役的士兵,的有属于本镇所属卫所的“主兵”也有从其他地方调来的“客兵”后者的调防然虽带有永久性,但供应的义务却仍属原来的地区。有还一部分从內地卫所调来的士兵,们他的服役期只限于蒙古人犯边可能性最大的几个月。实际上们他也很少亲⾝服役,要只缴纳定一的银两以可雇人替代,而所缴的银数又和雇代实际所需的们银不同。总而言之,全镇的人员和耝钢从不同的来源和以不同的方法获得,的有还只在账本上存在。样这,不仅们他的数量难以弄清,们他的质量也是个一疑问号。 这种松散的组织和军需上的缺乏统一,看来不全是出于无意识的安排。个一办事效率极⾼的将领常常会以己自的意见作为各种问题的总答案,用们我古人的话来说,就是跋扈专擅;而样这
个一将领手握重兵在京骰据守,也常常造成个一朝代的终结。以所戚继光改进武备的一切努力,都必然遇到重重的阻碍,其的中绝大部分来自文官集团的意志,而这种意志又有历史传统的成树作为背景。 但是很幸运,谭纶和戚继光的意图受到一位中枢重臣的赏识。此人就是张居正。 张居在正戚继光北调的前几个月才出任內阁大学士,之后还要经过一番周折,才成了本朝第一位政治家。然而他在⼊阁之初就有重整军备的雄心,蓟州是最能昅引他注意力的个一
区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