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一千三百七十八飞熊逞威 (第2/3页)
与之相比。 而现在性能优异威力巨大的“飞熊”式中型轰炸机的及时出现,无疑将大大缓解中国舰载机群的压力。 “飞熊”式中型轰炸机是“凤凰”航空工集团研制生产的新式飞机,华夏共和国武备部长史司博士曾亲自参与设计,华夏航空界的著名设计师冯如博士和“凤凰”集团的首席设计师郑重博士也参加了研制,并做了大量的工作。“飞熊”式轰炸机可以说是汇集了华夏国内众多名家设计师的大手笔,一经出世就轰动了华夏军界。 为了赢得空战当中的优势,中国的每一位飞机设计师都在绞尽脑汁地追求更高的速度。一个很自然的做法就是增加发动机的功率。很快,原来轰炸机专用的超大功率发动机纷纷装备到了战斗机身上,与此同时,一些中国设计师还开始尝试用增加发动机的数量来提供更大的动力。这些试验型飞机多按常规布局将多个发动机横向排列,由于这样做会扩大飞机的总体迎风面积,阻力增加不少,有些得不偿失。此外,如果一边发动机失效,还将对飞机的平衡造成不利影响,所以这并不是一个最佳的布局。 能不能打破常规,找到一种既能安排两台发动机,而飞机阻力又不会增加的布局呢?富于创新精神的华夏飞机设计师们很快便找到了答案——把两台发动机纵向配置在机体中轴线上这样做的好处是在飞机保持单发较小的整体迎风面积的同时,又具备双发的强劲动力。 在接到武备部研制新型轰炸机的标书之后“凤凰”集团研制了多种方案,其中一个在机头以常规方式设置一台发动机驱动牵拉螺旋桨,在后机身以第二台发动机驱动机尾的推进螺旋桨的项目引起了武备部长史司和众多飞机设计专家的注意。为了进行可行性验证“凤凰”集团特别制作了一架试验机进行相关测试,它的成功试飞证明了这种后置推进方式以及传动组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鉴于试飞结果反映不错,并且尤其是被史司看重的是,该型飞机可发展为能适应各种作战要求的多用途战机,根据不同的作战要求,该型机机可灵活地改装成战斗轰炸型、高速侦察型、夜间战斗型和重装拦截型等不同型号。该型飞机最终定名为“飞熊”系列。在史司的要求下,武备部拟定了到1944年末制造500架“飞熊”的生产计划,到目前为止,用于战斗轰炸型的“飞熊”已经有300架入役。 王鹏上校透过座舱玻璃,看到了一架架直扑美国航空母舰的“飞熊”以及为他们护航的“绝天”式战斗机,他紧紧地盯着下面冒着浓烟的美国航空母舰,等待着它遭到毁灭性打击的一刻。 此时,在“蒙大拿”号舰桥上的尼米兹也举起了望远镜,注视着这种机首和机尾各有一个螺旋桨的轰炸机扑向“勇猛”号航空母舰。 尽管遭到了重创,但“蒙大拿”号的动力没有受损,在发觉“勇猛”号处于危险当中后,舰上的美国高射炮手再次开始了狂热的射击,试图拯救“勇猛”号。 中国轰炸机首先攻击了“勇猛”号外围的屏护舰艇“圣胡安”号巡洋舰首先遭难,一颗中国轰炸机投下的重型炸弹击中了“圣胡安”号,炸弹在临近舱底处爆炸,舰上的美国水兵顿时被炸得血rou横飞,大火蹿出舷窗,使“圣胡安”号成了烤rou的炉子。紧接着一艘驱逐舰也被击中,一声巨响断成了两截,迅速的消失在了海面上。 在打开了缺口之后,中国轰炸机蜂拥而上,将一枚枚炸弹投向“勇猛”号“勇猛”号一边开动全舰炮火反击,一边在海中转动着巨大的身躯,躲避着炸弹的攻击,一些美国战斗机发现了处于险境中的“勇猛”号,拼死从高空俯冲下来,试图驱散这些中国轰炸机,但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些造型怪异的轰炸机竟然也拥有不输于战斗机的强大火力,并且和战斗机一样机动灵活,伴随着机首喷出的道道火舌,两架美国战斗机冒着浓烟坠入了大海。 中国轰炸机冒着密集的炮火直取“勇猛”号“勇猛”号的舰长看见中国飞机突破了防空火网,似乎有些慌了手脚,下令施放烟雾。“勇猛”号很快便放出了大团大团的浓烟,转头规避着自天而降的一枚枚巨大的炸弹。 6架中国轰炸机俯冲而过,对着“勇猛”号轮番投弹“勇猛”号发了疯一样的左躲右闪,但却仍然无法躲避攻击,很快,两枚炸弹击中了“勇猛”号的舰尾,将甲板上的飞行跑道撕开了一个大窟窿,猛烈的爆炸引起了熊熊大火,烈焰借着风势刹那间席卷了整个舰面。 在“绝天”式战斗机座舱里的王鹏上校从高空向下望去,看到美国航空母舰如同一座岩浆喷涌的岛屿。王鹏看着这壮观的一幕,有些遗憾自己不能把心爱的照相机带来,将这难忘的一幕拍下来。他最后看了一眼这艘已经注定要覆没的美国航空母舰,调转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