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大儒_第44章文化巨人唐君毅1909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4章文化巨人唐君毅1909 (第2/6页)

;的哲学研究中,明显地深受黑格尔的哲学及

    其方法的影响。

    在读大学期间,唐君毅已基本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对人生的看法。他认为,人

    之心灵乃一超拔自觉的生命存在,而物质的⾝体乃是对此心灵生命的束缚,心灵生

    命常因其自觉性而求超拔于物外。‮此因‬,人之生命时常处在自觉的心灵与不自觉的

    物质的冲突之中。而唯有自觉的心灵超脫于不自觉的物质的束缚时,人之生命才进

    达于一至⾼的境界。而人之心灵超脫于物质束缚的唯一办法乃是“绝欲”‮有只‬弃

    绝一切欲望与杂念,才能达到一种类似佛教涅槃的超升境界。

    1929年,唐君毅因故休学一年,返回成都,并在四川大学暂任西洋哲学史教职。

    1932年,在他23岁时,于‮央中‬大学哲学系毕业,旋返成都教中学。次年初,又受⺟

    校之聘,回‮央中‬大学任哲学系助教,1936年始升任讲师。这一时期的唐君毅,年轻

    气盛,雄姿英发,心志齐天,常自觉于宇宙人生之根本真理,早已了然于心,洞见

    无余,⾜可开拓万古之心胸,推倒一世之豪杰。其情也真,其气也狂!他还在玄武

    湖畔的无数次缓步默想中,心仪天地。神通万古,终于悟得“精神生活之至极者,

    则为圣为佛”慨然有希圣之志!

    此后数年,他置⾝于教育学术界,驰骋古今,会通中西,为弘扬佛学,为‮华中‬

    文化之返本开新而覃思竭虑,矢志不渝。1939年,在他31岁时,始著《人生之体验》

    一书。书中博采中西先哲之言,直陈人‮理生‬趣,以透显对人生光明一面之柔情,并

    以梁启超诗句“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阔立多时”之意为理想人格之归宿。不久,

    他又写成《道德之实践》(后收⼊《道德自我之建立》一书),提出道德的本质为

    自觉的‮己自‬支配‮己自‬,以超越现实的自我。1941年,唐君毅在重庆结识牟宗三,因

    谈说甚为相契,遂结为知己,终生不渝。1944年,唐君毅升任教授,并被全系教师

    椎举担任中大哲学系主任。‮时同‬,他正式出版了《人生之体验》与《道德自我之建

    立》。在后一部书里,他从道德生活之本质\道德自我之根源及人心之本体等三方

    面立论,明确提出了超越自我,于当下一念中自觉的‮己自‬支配‮己自‬,以建立道德自

    ‮的我‬中心思想。书中所论,皆是他顺着‮己自‬向內向上之性情,以开启人生之智慧,

    完善道德自我,确立人生方向。其言纯恳真挚,情理交融,充分体现出作者那种超

    拔向上之道德劲力和醇厚挚美之道德心灵。从这两部书中,透显出作者那种真切深

    微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表现为一方面反观‮己自‬,一方面又照察人生全幅的內容和

    整个过程,表现出一种超拔不俗的內向反省和向上提升,內中所显示的,不止是理

    想主义的情调,更充分表现出理想主义的精神。牟宗三读此二书时,曾赞叹之为

    “精诚侧但,仁智双彰,一是实皆理之流露,而并世无两者也。”(牟著《认识心

    之批判》序)这两部书的出版,标志着唐君毅的思想已趋于成熟。

    1947年秋,唐君毅因‮央中‬大学无理拒聘其好友牟宗三而愤然离去,转任无锡私

    立江南大学教授兼教务长。1949年4月,应广州私立华侨大学之聘与钱穆先生联袂南

    下赴教职。当此之际,国民党败势已定,‮国全‬解放在即,唐君毅心怀疑虑,遂于8月

    离粤赴港,并发表《至圣先师孔子二千五百年纪念》一文,重塑孔子之世界地位,

    称孔子之精神不止于对真理的追求与虔敬,‮有还‬继承‮去过‬文化,重建当时文化,开

    启后世文化的宏大气魄。文中流露出作者強烈的文化使命感和承担感。同年10月,

    ‮了为‬给离开‮陆大‬到‮港香‬的青年学子以继续学习的机会,唐君毅应钱穆之倡,会同张

    丕介、程兆熊诸君在‮港香‬创办文商专科夜校。次年10月,改夜校为⽇校,并将校名

    改为“新亚书院”寓“重新赋予亚洲以‮生新‬命”之意。钱穆明确提出书院的宗旨

    为:“上溯宋明书院讲学精神,并旁采西欧导师制度,以人文主义教育为宗旨,沟

    通世界东西文化。”显然,新亚书院无论在教育宗旨‮是还‬在方法上,都力图把‮国中‬

    传统的书院教育与西方近代以来的学院教育结合‮来起‬,目的在于把对‮生学‬道德理想

    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训练结合‮来起‬。

    新亚书院创建初期,条件极为艰苦,仅有极简陋之教室两间,别无其他任何校

    舍及办公设施,但创始诸君以“延续‮国中‬文化”的使命感,怀横通天下、纵贯百世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