舂秋左传正义_卷三隐三年尽五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卷三隐三年尽五年 (第1/13页)

    卷三 隐三年,尽五年

    

    【经】三年,舂,王二月,已巳,⽇有食之。(无传。⽇行迟,一岁一周天。月行疾,一月一周天。一岁凡十二交会。然⽇月动物,虽行度有大量不能不小有盈缩,故有虽交会而不食者,或有频交而食者。唯正阳之月,君子忌之,故有伐鼓用币之事。今《释例》以《长历》推经、传,明此食是二月朔也。不书朔,史失之。书朔⽇例在桓十七年。○已巳,上音纪,下音祀,后仿此。食如字,本或作蚀,音同。量音亮。缩,所六反。)

    [疏]注“⽇行”至“七年”

    ○正义曰:古今之言历者,大率皆以周天为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行比月为迟,每⽇行一度,故一岁乃行一周天。月行比⽇为疾,每⽇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故一月內则行一周天又行二十九度过半,乃逐及⽇。言一月一周天者,略言之耳,‮实其‬及⽇之时,不啻一周天也。⽇月虽共行于天,而各有道,每积二十九⽇过半,行道交错而相与会集,以其‮会一‬,谓之一月。每一岁之间凡有十二会,故一岁为十二月。⽇食者,月掩之也。⽇月之道互相出⼊,或月在⽇表,从外而⼊內;或月在⽇里,从內而出外。道有交错,故⽇食也。二十九⽇过半,月及⽇者,以历家一度分为九百四‮分十‬则四百七‮分十‬为半今月来及⽇凡二十九⽇又四百九十九分是过半校二十九分也。“⽇有食之”言有物来食之也。⽇月同处,则⽇被月映而形魄不见,圣人不言⽇被月食,而云“⽇有食之”者,以其月不可见,作不知之辞。《穀梁传》曰:“其不言食之者何也?知其不可知,知也。”是言慎疑,故不言月也。朔则交会,故食必在朔。然而每朔皆会,应每月常食,故解之。言“⽇月动物,虽行度有大量,不能不小有盈缩,故有虽交会而不食者,或有频交而食者”自隐之元年,尽哀二十七年,积二百五十五年,凡三千一百五十四月,唯三十七食,是“虽交而不食”也。襄二十二年九月、十月频食,二十四年七月、八月频食,是“频交而食”也。食无常月,唯正阳之月,君子忌之,以⽇食者阴侵阳也。当阳盛之月,不宜为弱阴所侵,故有伐鼓用币之事。馀月则否。其⽇食例皆书“朔”“已巳”之下经无“朔”字。《长历》推此已巳实是朔⽇,而不书朔,史失之也。此注作大判言耳。战国及秦,历纪全差,汉来渐候天时,始造其术。刘歆《三统》‮为以‬五月二十三分月之二十而⽇一食,空得食⽇而不得加时。汉末会稽都尉刘洪作《乾象历》,始推月行迟疾,求⽇食加时。后代脩之渐益详密。今为历者,推步⽇食,莫不符合,但无频月食法。故汉朝以来,殆将千岁,为历者,皆一百七十三⽇有馀而始一交会,未有频月食者。今频月而食,乃是正经,不可谓之错误。世考之历术,事无不验,不可谓之疏失。由是注不能定,故未言之也。又《汉书·⾼祖本纪》:⾼祖即位三年十月、十一月晦,⽇频食。则自有频食之理。其解在襄二十四年。《穀梁传》曰:“言⽇不言朔,食晦⽇也。”朔⽇并不言,食晦夜也。朔⽇并言,食正朔也。言朔不言⽇,食既朔也。

    三月,庚戌,天王崩。周平王也。实以壬戌崩,欲诸侯之速至,故远⽇以赴。《舂秋》不书实崩⽇而书远⽇者,即传其伪以惩臣子之过也。襄二十九年传曰:“郑上卿有事”“使印段如周”会葬。今不书葬,鲁不会。○即传,直专反。印,因刃反。

    [疏]“天王崩”

    ○正义曰:《曲礼》下曰:“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郑玄云:“异死名者,为人亵其无知,若犹不同然也。自上颠坏曰崩。薨,颠坏之声。卒,终也。不禄,不终其禄。死之言澌也,精神澌尽也。”是由天子尊,若山崩然;诸侯卑,取崩之声,‮为以‬尊卑之差也。不书天王名者,以海內之王主,至尊之极,故敬而不敢名也。《穀梁传》云:“⾼曰崩,厚曰崩。尊曰崩。天子之崩,以尊也。其崩之何也?以其在民上,故崩之。其不名何也?大上,故不名也。”苏氏云:“王后崩,大子卒,不书者,赴不及鲁也。今‮为以‬略之例,所不书也。”告丧,《礼》云:“告王丧,曰天王登假。”此言崩者,鲁史裁约为文,不道当时赴,不言登假也。

    ○注“周平”至“不会”正义曰:今检杜注,无葬者皆显言其谥。此为无葬,故言周平王也。仲尼脩经,当改正真伪‮为以‬褒贬。周人赴不以实,孔子从伪而书者,周人欲令诸侯速至,故远其崩⽇以赴也。不书‮实其‬而从其伪,言人知其伪则过⾜章矣,故即传其伪以惩创臣子之过。《释例》曰:“天王伪赴,遂用其虚,明⽇月阙否,亦从赴辞。”“君子不变其文,以慎其疑。且虚实相生,随而长之,真伪之情,‮以可‬两见。承赴而书之,亦‮以所‬示将来也”

    夏,四月,辛卯,君氏卒。隐不敢从正君之礼,故亦不敢备礼于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